【长洲黄氏大宗祠】 西区竟然藏了这么牛的家族!

  • A+
所属分类:天涯八卦

仲夏已过,秋意未至。穿过车水马龙的富华道,步入古朴的“长洲烟雨”牌坊,甩开层层的喧嚣,在闹市尽头,立着的便是大气磅礴的长洲黄氏大宗祠。过往,石岐周边有句调侃的俚语:“长洲黄,打死人唔使慌(不要怕)”意思很明显,黄姓一族人丁兴旺,文人墨客、乡绅达官层出不穷,势力不容小觑。在此,且让咱们揭秘长洲黄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继而盘点中山黄氏——位列本土第二大姓的光辉影踪。
  
  【姓氏渊源】江夏黄氏是一家
  
  黄氏相传是古代首领高阳氏颛顼帝的曾孙——陆终的后代,受周朝封与黄邑,在今河南潢川西部,称黄国。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以故国为氏。时至今日,黄姓成为中国第八大姓,全世界有6000万人,中国有2300万人,其中广东是黄姓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五分之一。宋代开始,黄姓族人开始迁徙到广东,北宋末年尚书左仆射黄潜善的9个儿子散居广东各地,逐渐繁衍成为广东的姓氏大户。
  
  目前,黄姓在中山有12万多人,为本土第二大姓,主要集中在西区长洲、三乡雍陌、沙溪塔园、大涌青岗、火炬区张家边等地。文献记载显示,中山黄氏可考的来源共有八族,迁出地有闽南、新会、广州、南海、韶关等多处,但无论从哪里迁至中山,天下黄姓自认是一家,都是江夏黄氏的传人。
  
  石岐近郊的黄氏原籍江西筠州,始祖为元朝西台御史,因直谏被流放广州,后代留居南海之地,第四代孙于明代任广州府右卫,守御香山,后代遂定居于此。三乡雍陌的黄氏有二族:一为黄高风族,于宋代由广州卖麻街迁今珠海南屏后再迁此,其部分后代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往沙溪塔园、张家边大环;二为黄侣樵族,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年)由新会迁来。
  
  至于本期重点着墨的长洲黄氏,源于宋末,植根于元,开枝于明,繁茂于清,迄今已承传二十六七代,约有5000人。他们的历史是这样开篇的: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新会县杜阮村的进士黄宪奉命到安南 (今越南),归途遇飓风,漂至香山,回京复命后辞官迁居于此,成为长洲黄氏的始祖,繁衍成村。因地处马山、狮山周围淤成狭长的沙洲,故名长洲;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弥漫,轻纱缭绕,故有“长洲烟雨”之美誉,又被称为烟洲。
  
  【祠堂构造】饱经风霜四百年
  
  黄氏大宗祠位于长洲西大街,正对面是旧市场,周围民房环绕,街巷四向蜿蜒交错。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于清代、民国19年(1930年)、1998年分别有三次大修。祠堂坐北向南,采用抬梁式木架构,为三开间三进布局,两边分别附有厢房,整体构架采用山墙与梁架混合式砖木结构。一如珠三角地区其他祠堂的装饰风格,黄氏大宗祠同样呈现了精湛的灰雕、木雕和砖雕技艺,并且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当中,尤为称道的是用蚝壳、糯米、沙子、黄泥砌成的蚝壳墙。数不清的蚝壳一个连着一个,凹凸有序地组成两堵长约40米、高为9米的墙,这在中山各特色民居建筑当中较为罕见。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刷的蚝壳墙,蚀化的斑驳痕迹已很明显,但依然坚硬无比。相传,以前的长洲还是一片汪洋,海陆变化后这一带盛产生蚝,于是蚝壳堆积成山。由于蚝壳很坚硬,长洲一带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始用它来做建筑用料,美观大方且实用。
  
  宗祠大门高悬的“黄氏大宗祠”牌匾,据说是清探花陈其森的手迹。步入前座,越天阶,登月台,便是中堂。中堂两边嵌有彩绘各八幅,从轩辕氏受封黄邑得黄姓开始,至清朝繁衍于长洲村,图文并茂地梳理了长洲黄氏的流源脉络。
  
  院落之中,植有两棵高大的凤凰树,枝叶繁茂,象征意义明显。中堂还悬有“致中堂”横匾,这块匾原是清朝状元及第王世深所书,原匾已失,后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至于祠堂上厅,供奉的是黄氏始祖敬斋公牌位,一旁遒劲有力的“慎终追远”四字祖训据说是引戒黄氏后代子孙要不断谦逊追求、锐意进取。
  
  值得一提的是,中堂正中的一块木屏风,雕刻着中山书法家黄衍增所书的黄氏传家诗,这也是长洲黄氏世代相传的祖训:“策马登程出异疆,任从到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据介绍,对于江夏黄氏来说,这首诗更像是家族密码。
  
  相传北宋时期,进士出身的黄峭(字峭山)被宋太祖先后封为江夏太守和工部尚书,娶有三位夫人,各生了七个儿子,一共是二十一子。儿孙满堂的黄峭晚年时开始担心子孙久居京城只知享福,不思进取,时值北方辽兵入侵,中原一带也不太平。于是他召集儿孙,叫他们南下发展,为了勉诫儿孙也为了后代相认,黄峭亲自写了上面一首传家诗。黄峭分家遣子南迁为黄姓人口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繁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传说黄姓人氏相遇只要能到背出这首诗,便知是江夏黄氏后人,即便是陌生人也会分外亲切,外乡人则会受到十分热情的接待。
  

  【村居环境】知书识礼风范足
  
  黄氏大宗祠威风凛凛,族人同样力争上游。长洲黄氏历来重视教育,“武纬文经计二十四世相传科第蝉联登月府”这副祠堂中的上联,也显示了黄氏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就。长洲村志记载,明清时期长洲黄姓共有5位进士(其中3位是武进士),12位举人(其中4位是武举人)。近现代,又涌现出“菊花状元”黄绍昌、著名报人黄冷观、航天专家黄焕章、数学家黄垣章、书法家黄苗子等几十名专家学者、仁人志士。
  
  长洲黄氏勤学重教,烟洲书院便是例证。这间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书院,是目前中山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间书院。步入书院,大门正中有一块一米多高的挡屏,图案为鲤鱼跃龙门之意;绕过挡屏,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天井,天井旁边的一根横梁上,还用绳子吊着一个古铜色的铃钟;再往前走,排列着二十多套暗红色课桌凳,先生的戒尺放在案台边。此外,书院两侧,挂满木雕的《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文字。而后院的木棉树,屹立百余年,乃一批又一批黄氏子孙勤奋向学的最好见证。
  
  当然,提及长洲,大伙耳熟能详的醉龙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事实上,中山、澳门等地多处皆有醉龙民俗,但数长洲醉龙渊源最深、路数最正。因此,长洲醉龙于2008年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地,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成为醉龙舞的传承基地,在前堂右厢房门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中山长洲醉龙)传承基地”的挂牌赫然可见。
  
  一般,醉龙舞者头腰均扎红丝带,故作醉态,举步踉跄,东歪西倒,时而伏地翻滚,时而金鸡独立,姿态妙趣横生……据介绍,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融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讲究“形醉而意不醉,步醉而心不醉”。
  
中堂悬有"致中堂"横匾,原是清朝状元及第王世深所书,原匾已失,后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
  【氏族名流】文人雅士威名扬
  
  元代的香山知县黄棠在观赏长洲美景后,豪兴大发,留下诗句:“万顶中间螺髻青,人家环绕住升平。鹤汀凫渚虽烟雨,长有渔歌牧笛声。”读罢,诗情画意似乎跃然纸上。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回顾历史,长洲乃至中山的水土确实滋养了一大批黄氏杰出人士。
  
  黄佐:石岐仁厚坊人,明正德五年解元,殿试二甲11 名进士,授翰院修编,晋詹宫学士;他的祖父,为景泰七年举人,选授广东长乐知县;他的父亲,年少时被誉为奇才,16 岁为“郡庠生”,因不满郡学主事者所为,潜心经学,隐居罗浮山著书论说,颇有造诣,为朝野知名人士。
  
  黄胜:知名商人,曾被丁日昌聘为上海同文馆教员,1862 年与王韬合办中华印务总局,1863 到香港创办华人第一家中文报纸《循环日报》;其子黄永商经人介绍结识孙中山,支持民主革命加入兴中会,成立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办事处。
  
  黄绍昌:黄冷观的父亲,清末举人,擅长诗赋。曾在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举办的小榄第二届菊花会诗赛赋诗5首,均登榜首,誉为“菊花状元”。
  
  黄冷观:同盟会员、报业家、小说家。早年曾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愿从政,以教育、新闻为终生职业。曾任《大光报》主编,培养了黄燕清、吴灞陵、何筱僊等一大批报业人才。
  
  黄苗子:当代漫画家、书法家、作家,黄冷观次子。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等,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黄自强:1984 年被航天工业部授予一等功,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93 年获国家航天创业奖。
  
  黄志强:航天专家,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黄垣章:数学家,与华罗庚一起为前苏联卫星上天解决计算难题。
  
祠堂为三开间三进布局,两边分别附有厢房,整体构架采用山墙与梁架混合式砖木结构,中堂两边嵌有彩绘各八幅,从轩辕氏受封黄邑得黄姓开始,至清朝繁衍于长洲村,图文并茂地梳理了长洲黄氏的流源脉络。

  【同姓祠堂】不拘一格散城乡
  
  石岐员峰黄家祠
  
  员峰黄家祠位于员峰光明上街,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凹门廊,硬山顶,青砖墙,博古脊。祠堂外立着两组双层条形石碑,“同治癸酉科乡试中武第十八名武举”的刻文依稀可辨。据传,员峰黄氏一族清代曾出过一位武举人,那两块石碑是古代的旗杆夹。文史专家证实,竖立旗杆夹是清代珠三角民间的风俗,为表彰族人考取功名而在祠堂、府第甚至陵墓前竖起旗杆夹挂旗帜,以示光宗耀祖。哪家的祠堂门前,竖起的旗杆夹越多,说明哪家的族人做官的人多,这是约定俗成的建筑形制……不过,现在的黄家祠早已物是人非,租给外人当做五金焊接的小作坊。
  
  沙溪塔园黄氏大宗祠
  
  沙溪塔园村的黄氏大宗祠,彰显了中山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座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祠堂,背后大有来头。当时村中长老族人仰慕南京总统府的建筑特色,专门派人前往南京参观,归来之后,祠堂的大门参照南京大总统府的大门设计建造,把当时最为时尚的五权宪法、三民主义、自强不息等时尚用语都镶嵌在祠堂里。这座祠堂可谓融贯中西,外头是西洋化的建筑风格,里面陈列的却是中国传统祠堂的物件,很有意思。
  
  三乡塘 敢黄氏大宗祠
  
精湛的灰雕、木雕和砖雕技艺,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塘敢,位于三乡东部,一座因盛产优质萝卜而闻名的村庄。位于村内里塘大街的黄氏大宗祠,属清朝建筑,1993 年重修后用作老人活动中心,但古意犹存。这间祠堂三间两进的深阔架构,青砖墙与蓝琉璃瓦屋顶,都是中山城乡各处祠堂常见的风格。祠堂大门两侧,书有“江夏源流远,枝展长”的对联。斜阳夕照之下,显出几分清寂。

历史上的今天: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红包福利社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微信红包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