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国为何退居为罗马一隅的梵蒂冈?还能再复兴吗?

  • A+
所属分类:知道百科

称王之后,丕平也投桃报李,对教皇国照顾有加。754年,丕平亲率大军扫平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并将其赠与教会,作为教宗承认自己合法性的报答。此前未曾在名义上干涉世俗政权的教宗,也亲自前往巴黎为丕平加冕,正式承认了他的国王身份。

从此他(pope)加冕了很多人

丕平和他的后代子孙,也就此成为了教皇国的保护人。他们存在一天,教皇国就能存在一天。这个传统后来被法兰西继承,法国国王在传统上也就是教宗属地的保护人,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也依然如此。

这一历史事件便是世界史部浓墨重彩的一笔——“丕平献土”。这也标志着教宗从远离世俗政务转变到了积极参与欧洲大陆的政治竞争。实力并不强劲的教宗,需要从强势的保护人那里固定住自己的领土。神权第一次和王权玩起了妥协的游戏。

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本就是一个相对分裂的半岛,星罗棋布的小国实力都不强,往往成为大国竞逐的目标。然而大国之间互相制衡,谁也没办法彻底控制所有的小国。整个中世纪历史一直到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之前,意大利都一直处在大国间接瓜分的状态之中。

而在这个时候,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国,在丕平和他之后历代君王的保护下得以在和平稳定地成长起来。没有大国敢对教皇国轻易宣战,小国也都乐于成为教宗的附庸,从而间接得到法兰西的保护,维持政权的稳定性。于是在这段时期内,教皇国迅速膨胀,成为了一个面积巨大的世俗政权。

但是这个面积并不解决实际问题。教宗对控制如此庞大的领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沿袭着整个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传统,在各地分封了大量的诸侯或者直接承认地方小国的半独立性。

这些小诸侯国逐渐成型,尾大不掉,其实对教宗没有太多效忠的心思。不管是出人还是出力,小国们都是要多不积极有多不积极,还经常和周边的法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强权眉来眼去,给教皇国制造麻烦。

斗争形势复杂起来教皇国也只是意大利列强之一而已。

即使是教皇直接控制的罗马周边地区,经济能力也并不能支撑一个强大王国的存在。

由于长期沐浴在神权的教化下,罗马的居民以能够进入教会高层为荣,普遍缺乏实干精神。小富之家往往尝试让孩子研修神学,而非耕作劳动。长此以往,罗马附近的田舍荒芜者居多,社会生产力底下。贫民则得不到土地以供耕种,神之国反倒是路有冻死骨。

历史上的今天: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红包福利社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微信红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