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里的嘻哈歌手:曾因创作《大学生自习室》走红

  • A+
所属分类:知道百科

没课的下午,他跑回家,卧室就是他的studio——一台奔腾2处理器的电脑,一块一百块钱的声卡,一个八块钱的简易麦克风,网上下载一个声音剪辑软件,他是歌手。

看不惯同学们刷夜打游戏、寝室脏得像动物园、厕所漏水、暖气不热,他把对学校的不满都写进歌里,取名《我的大学》。成品拷给几个要好的同学“内部欣赏”。同学们纷纷称赞“正中痛点”。

一天,辅导员找到自动化学院团委副书记郝雨,“听说咱们系有个同学做了一首歌讽刺大学生活,查一下谁写的。”

郝雨心里嘀咕,自己查自己,太扯了。这事儿当然没了后文。

后来,郝雨接连“内部发行”了快20首歌。《大学生自习室》是其中一首。

一夜成名。

那是2003年,网民数量只有7950万人,拨号上网还是人们上网的主要方式。淘宝网才建立,和网络带宽匹配的flash刚刚走红,人们还在使用文曲星,mp3还很时髦。彩屏手机刚刚面世,四十和弦的铃声已经很先进。

“当时的娱乐资讯没有今天发达,网络条件也差,大伙用电话线上网聊个天、下载个flash就很不错了,一个东西稍微有点创意,就很容易传播开来。哪像现在的网络,每天各种信息目不暇接。现在有人直播吃屎都不一定上头条,上了头条也很快会被新的信息淹没。”郝雨后来分析,《大学生自习室》的走红得益于当年文化环境的特殊性。

有媒体统计,在4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生自习室》的欣赏人数突破120万。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互联网历年人气最旺的作品”。

走红后,郝雨跟媒体说,他和网络歌手不一样,他希望能做一个推动中国文艺复兴的人,而不是娱乐大众的人。

抉择

2003年哈尔滨夏天的一个夜晚,郝雨第一次站在父母面前,拿出唱片公司的合约,说他不能按照父母对他的规划继续考研了,他想搞音乐。

这是个传统的东北家庭。母亲在哈尔滨一家物业公司工作,父亲是东北一家国营工厂的工会主席,他们希望孩子能做务实的技术性工作。

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做音乐有风险,是不务正业、没有正型。他们举例,“邻居那个玩音乐的孩子,不就是在婚礼上给人伴奏?”

第二天,父母在黑龙江教育学院找了一位心理导师和郝雨谈话。导师说,你不要想着做音乐了,这是青春期浮躁症。

郝雨有点迟疑,跑去对面宿舍问同学们的意见。大家的意见是,如果他去当歌手,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如果考上了研究生,他就是搞导航的人中最会说唱的。

滕伟记得,郝雨离开他们宿舍时,嘴里反复念叨“也对也对”。

也是一个夜晚,郝雨推开卧室窗户,对着无尽暗夜大吼一声。从此放弃。他说,他和所有生活在东北的人一样,服从父辈,骨子里保守,不敢冒险。他是生活环境的产物,还没学会和父母对抗。

“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哪怕你想向着那个方向努力,但不一定有这个机会。”郝雨感到,彼时那种喊出“推动中国文艺复兴”的少年意气,在瓦解。

几个月后,姜昆找到郝雨,希望和他一起创作一个相声和rap结合的新节目上春晚。郝雨暂停了考研,折腾几个月,春晚也没上成。

2014年2月,郝雨(左)和黄西、姜昆、大山合影。受访者供图

生活轰轰烈烈出轨,又平平静静回到原来的轨道——考研。这一次,郝雨租住在北京的闹市区,备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做姜昆的学生。

所有人都觉得他会走上艺术道路。毕业那年,郝雨却出人意料地报考了公务员。

就在当年,他还写了一首歌,“白领公务员暴发户/你我这些趋炎附势的家伙/因为软弱所以你恨着/因为懒惰所以我混着……”

室友郭振东问他,你什么情况,太世俗了吧。

历史上的今天: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红包福利社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微信红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