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为实:2016年度视错觉奖

  • A+
所属分类:天涯八卦

眼见不一定为实,触觉也会骗人!2016年度错觉大奖已经揭晓,一起来欣赏欺骗感官的精彩错觉作品吧。

第一名:转动的方框

视频中的方框和圆点其实保持着静止,但我们却总会感觉它动了起来。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黑白条纹一直处于滚动状态。

这个错觉体验是靠人类两个基本的认知习惯构成的。以方框为例,根据格式塔原则,我们的大脑喜欢动态的总体。我们分别将黑白条纹放在一起认知,形成方框,条纹转动后构成新的方框。而随后大脑利用视觉暂留,将这些静态的方框构成了连续的视觉印象,让方框转动起来。

录制者:Mathew T. Harrison and Gideon P. Caplovitz.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USA

第二名:圆还是方?

明治大学的视错觉专业户杉原厚吉教授又推出了他的镜子视错觉新作。镜子外面看起来是圆柱,镜子里面照出来却是四角尖尖的棱柱?看完他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我要这眼睛何用?

其实这些镜子前的3D打印模型既不是圆柱也不是四方。换个角度看,就能了解它的真面目了: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外形时,总是倾向于将物体处理成我们熟悉的形状,舍去一些多余的,或弥补一些本来没有的细节,达到更为“和谐”的画面。从较低的一面观察时,这个造型古怪的几何体显示出了更多类似圆柱体的特征,而与此同时,镜像相当于是从另外一头进行观察,这样看起来边更直、角更明显,于是我们的大脑就把两种图像分别加工成了圆柱和长方体(更多讨论:这个视错觉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方形格子在镜子里的像是圆的?)。

录制者:Kokichi Sugihara. Meiji University, Japan

第三名:不一样的西洋镜

用转动的圆筒显示动画是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利用视觉暂留,可以让旋转的静态图片变成连续的动态。不过,这次的西洋镜动画可不是那么简单:传统的西洋镜是在内壁画图,而这一次,小鸟却是在圆筒的外面。但当转动时,飞翔的小鸟却好像跑到了西洋镜里面,个头也变大了一些,此外鸟头的朝向也与静止时相反了。

这个错觉与深度知觉线索、视觉调节冲突有关。由于我们需要透过缝隙的光才看到小鸟,所以小鸟就像是跑到了缝隙的后面。而大脑又将我们通过缝隙看到的片段连接到一起,形成了小鸟在飞的错觉。视线在焦点(外面的鸟)处聚集后交叉,映在后方的位置,由此造成了左右相反的感受。

图片来自:electronicimaging.spiedigitallibrary.org

最后,是埃默特定律(Emmert's law)让我们认为西洋镜里面的小鸟要比原来更大一些。这种现象是1881年时埃米尔·埃默特(Emil Emmert)首次提出的:当物体的后像投射到更远处时,它看起来也会显得更大。

录制者:Christine Vera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其他入围作品:

幻色泡泡

四个不同大小的泡泡本来都是灰色的,但是同心圆上却有一圈圈不同的色彩。盯着画面时,同心圆消失之后,人眼也会产生相对应的补色后像,同心圆中的颜色是红、紫、蓝、绿,对应的后像颜色是绿、黄、红、紫。气泡的轮廓则是告诉大脑“应该着重呈现同心圆哪一圈”的线索。这样一来,灰色的气泡在人们眼中就产生了不同的颜色。

录制者:Mark Vergeer, Stuart Anstis and Rob van Lier.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and UC San Diego, USA

“碰到了!”

这其实是一个有关触觉的错觉:闭上眼睛,伸出手臂,让另一人用手指从你的手腕缓缓向手肘移动,当你觉得TA的手指已经到达手肘位置时就喊停。睁开眼睛时,参与测试的人们发现,其实另一个人的手指离他们的手肘还有一段距离。

这是因为,我们大脑对慢速的运动常常把握不准,以及会将触觉的移动速度加工得更快一些,最后没接触的地方却感觉已经被碰到了。此外,投稿视频的研究者还指出,这种错觉存在性别差异和利手差异——利手的错觉大于非利手;男性的错觉大于女性,这也许从侧面验证了女性拥有更为出色的触觉敏感性。

录制者:Peter Brugger and Rebekka Meier. University Hospital Zurich, Switzerland

浮动文字

这些文字上下浮动了么?看看那个被框住的S就能知道,它们其实并没有动。这些字母的亮度深浅不断变化,创造了一种很微妙的“浮动感”。而这种感觉因为又被观看者的大脑放大了,并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使大脑确定物体空间位置的能力下降,从而认为字体是在上下浮动。

录制者:Mike Pickard and Gurpreet Singh. Sunderland University, UK

遥控闪烁

左右两块屏幕中分别有三个长方形的色块,注意看两边屏幕中间的那个色块。当三个方块紧贴时,两个中间方块的颜色交替闪烁;但如果稍微拉开一点距离……两个中间方块开始同步闪烁了!而当两边的方块被拉长时,夹在中间的方块又变成了交替闪烁。

这个视错觉其实也体现了色彩感知的特点:大脑总会根据周围环境、光线信息对色彩判断进行调整。每个颜色块都有两个属性:自身颜色,以及与周围背景对比的“相对颜色”。两边的中间色块其实是同步闪烁的,但是当三个色块紧贴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背景环境不同——左边是浅夹深,对比之下我们会认为中间颜色块深色更多;而右边是深夹浅,对比之下我们会认为中间颜色块浅色更多。所以,这时候人们就产生了深浅交错闪烁的感觉。而当色块彼此拉开,对比消失,这时候我们就又会感知到色块自身的颜色了(更多阅读:色彩恒常性:你看到什么颜色的裙子?)。

录制者:Arthur G. Shapiro. American University, USA

变短的手指

把半个乒乓球(或者别的什么球)套在中指上,再从上方往下看一看。人们会发现,即使自己的手指清楚地感觉着这是半个球壳,它看起来依然会像是一个完整的球,并且手指看起来仿佛还变短了[1]

图片来自:Vebjørn Ekroll et al.

我们的大脑喜欢自动补全并不存在的东西,为的是将其变成我们熟悉的东西。而在这里,这个错觉证实,即使我们知道真相如何,视觉系统似乎依然不听从“理智”,而是更倾向于自动开始“更为合理”的脑补。

看见个半球,人们就开始脑补整球……

录制者:Vebjørn Ekroll, Bilge Sayim, Ruth Van der Hallen and Johan Wageman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风往哪边吹?

一开始,画面中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似乎向着不同的方向旋转,这不禁让人困惑:风到底吹向哪边?而当白天到来时,剪影上多了光影细节,这才真相大白——原来左边的风车其实是背对着观众的。同理,扇叶也因为加入了与原来我们的认知不符的细节,使得我们认为它的方向改变了。

录制者:Sylvia Wenmacker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眼白和嘴唇

这个作品其实与著名的“棋盘错觉”原理相同:“绝对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区域,因为周围环境不同,而让人产生了不同的明暗判断(更多阅读:酷炫动图(二十):视错觉篇)。

“棋盘阴影”错觉的动图演示。录制者:BlakesLiberator

录制者:Jose-Manuel Alons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SA

(编辑:窗敲雨)

参考资料:

  1. Vebjørn Ekroll, Bilge Sayim, Ruth Van Der Hallen, Johan Wagemans. Illusory Visual Completion of an Object’s Invisible Backside Can Make Your Finger Feel Shorter. Current Biology, 2016 DOI: 10.1016/j.cub.2016.02.001
  2. http://illusionoftheyear.com/cat/top-10-finalists/2016/

拓展阅读

欺骗你的眼睛:2015年度视觉错觉奖

历史上的今天: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红包福利社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微信红包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